通许县地图行政区划(河南省通许县的概况)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4 08:23:58    

1.通许县的基本情况。通许县,古称咸平,河南省开封市下辖县,地处河南省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豫东平原。通许县下辖5个镇、6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乡镇名称分别为,竖岗镇、玉皇庙镇、四所楼镇、朱砂镇、长智镇,冯庄乡、孙营乡、大岗李乡、邸阁乡、练城乡、厉庄乡,咸平街道办事处、许城街道办事处。309个行政村,611个自然村,68.7万人。

2.通许县的历史由来。春秋为许国地。北宋建隆元年始置通许镇,属扶沟县。宋太祖下诏疏浚蔡河至通许镇。县名取自汴京直通许国故地之义,名通许。金代因其与咸平府同名,易名通许县属开封府。原属汴梁路总管府。明清属河南省开封府。中华民国属河南省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陈留专区,1952年归郑州专区。1954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并入尉氏县,改为通许镇。1962年恢复通许县建置,属开封专区。1983年划归开封市。

3.通许县的交通条件。通许县北距开封45公里,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北,地处豫东平原。东接杞县、西连尉氏,南邻扶沟、太康,北交开封市祥符区。距新郑国际机场40公里,西距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45公里,北距新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22公里、北距连霍高速公路28公里。朝杞线铁路穿越境内,长达46公里。日南-兰南高速、京开高速公路两条高速公路交汇与县城东北3公里,商登高速东西穿境而过,境内有S218、S325、S326省道3条,全县通车总里程已达1422.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85.8公里。

4.通许县的经济实力。2022年全县GDP完成303.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3.0%)、全省(3.1%)1.3个、1.2个百分点,与全市持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9.8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06.58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127.26亿元,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为23.0:35.1:41.9。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8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99.8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60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9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8.99亿元。

5.通许县的地理气候。通许县地质构造属中朝准地台华北坳陷南部的通许隆起,处于中国巨型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华北坳陷复合交接部位。通许属暖温带和东亚季风型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暖干旱蒸发大,夏季湿热雨集中,秋凉晴和日照长,冬少雨雪气于冷。年平均气温14.6℃,极端最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16.7℃。年平均降水量657.9毫米。主导风向为南风和东北风。

6.通许县城市荣誉。中原温泉之乡、全国温泉之乡、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节能降耗优秀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省级卫生县城、省双拥模范县、省综合治理先进县、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县。

7.通许县的项目建设。2022年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41个,完成年度投资334.3亿元。发行专项债项目20个11.24亿元、政策性和重点项目贷款31个6.96亿元,获批中长期贷款项目33个、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项目9个,争取资金额度实现历史性突破。酸辣粉产业园(一期)、劲松食品等102个项目全面启动;青和氧化铝、妇幼保健院等48个项目高效推进;技工学校、联合木业产业园等93个项目竣工达效。“三个一批”前五期转化率达100%。

8.通许县的资源禀赋。通许县可利用的水资源年均地面径流有4408.5万立方米,引黄水4815.1万立方米,地下水的平均值为9891.5万立方米。全县土壤面积963742亩,其中耕地面积851457.7亩,占总土地的74%。两合土、沙土和淤土面积居多,占土壤面积的99.45%。"通柘煤田"蕴含着煤炭资源230亿吨。“通许凸起”中部工作区地下3000米以下,储存岩溶热水1463.96亿立方米。

9.通许县的特色产业。制定酸辣粉产业“12459”发展路径,完成酸辣粉产业园(一期)建设,产业总规模达到45亿元,成功创建“中国酸辣粉之都”,全力打造通许酸辣粉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地热资源阶梯式勘探开发,大力发展温泉、康养、矿泉水等产业,着力打造“中原温泉之乡”。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优势化,发展小麦、红薯、蔬菜、花卉及肉禽全产业链。推动建材家居集群化,加快木制品产业园规划提升,成立国有运营公司,着力打造豫东地区最大的木制品加工基地。

10.通许县的城市建设。2022年丽星路中段建成通车,纵五路、迎宾大道南段、咸平大道东段提升工程顺利完成。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2个、背街小巷21条,弱电入地1.2万米,架设高低压线路24.8千米,铺设燃气管道26.2千米,供暖面积达20万平方米,智慧燃气物联网(IOT)项目顺利启动。开展“亮灯行动”,完成县城主干道亮化升级改造。持续开展雨污管网错接混接治理,疏通城市排水管道1.2万米,更换五防窨井盖1100个,整治易涝点9处。

11.通许的招商成果。2022年参加菊花文化节、进博会、厦洽会等招商活动,签约3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28个,高分子新材料及5G通信生产、佰牧生物制药等47个项目成功签约。累计引进省外资金87.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153万美元,出口创汇5707万美元。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出台《惠企政策汇编》,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05个,减税降费1.08亿元。深化政银企合作,达成意向融资7.2亿元。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下移,建设便民服务站83个。

12.通许县的著名景点-庞涓墓。位于通许县城东约1.5公里的三里岗村西北约500米处。庞涓墓南北宽36米,东西长为36.8米,高5米。墓冢完好,呈圆丘形,西紧邻涡河河道。庞涓墓南传说原有小墓冢3个。马陵山北侧的样山,有安子庙,其西北侧有一庞涓墓。此墓特征符合战国时期齐国的墓葬形制,墓前有一无字碑,该墓为孙膑念庞涓同学之谊,葬庞涓于此。

13.通许县的名胜古迹-邸阁清真寺。寺始建于明末,清康熙年间重修。现寺占地二亩有余,总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其中大殿13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卷棚式仿古建筑。院内植以松柏,清真寺大门为砖砌门楼,其左右巨型石狮守护。清真寺后殿有12扇保存完好的木雕门,每扇门高约3米,上部为镂空木格,下部为浮雕。每扇门有3组浮雕共计36幅。雕刻内容有双狮戏绣球、莲花双鸟、凤凰戏牡丹、二龙戏珠、双鹤莲花、喜鹊叼石榴、梅花喜鹊、麒麟踏浪、天马行空等。

14.通许县的名胜古迹-子羽墓。位于县城东1.5公里之金园村东,墓高14米,面积6000平方米。墓上遍植松柏,景色宜人。子羽名公孙晖,郑国行人(官名),曾助公孙侨(子产)相郑,是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清康熙五十五年于墓北建子羽祠,知县李为宪撰文勒于石。后知县王应佩为其祠书额,其祠已圯,墓前石碑尚存,高2.10米,宽0.70米,厚0.2米。有碑楼一座。墓上有郁郁翠柏,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羽墓春云”为古咸平八景之一。

15.通许县的著名景点-曹植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通许县长智乡后七步村,曹植墓是在明成化年间发现。曹植墓所在的土岗,穴中有石门,从外面闩住,正中竖一石碑,上刻“魏曹植之墓”,后人捐资为曹植修了祠堂,再后来又增修了观音寺。1479年,副都御使娄良告老还乡重修了曹植祠和观音寺,还修了讲堂、禅室、厢房、厨房。

16.通许县的文物古迹-上仓故址。位于县西四公里城关镇城耳岗村。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在岗上构筑仓房以贮存江浙一带交纳的粮饷。当时此地叫上仓城(下仓城在今冯庄乡小夺村,亦为柴荣所筑)。柴荣通经史,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当时粮车马川流不息,遂成通许县又一独特景观。每逢大雪降后,岗川披上银装,仓房戴上雪帽,大野茫茫,别有一番情致。

17.通许县的著名景点-岳家湖生态产业园。位于通许县长智镇岳寨村北部,紧邻县产业集聚区,西距大广高速2500米,东距曹植墓3500米,公园总面积一千亩,其中水体面积400亩。建设生态产业园,乡土树种保护园。林果采摘园,新型社区及相关配套措施。突出休闲垂钓、林果采摘、乡土树种保护、休闲度假、景观游憩等于一体的高品位公园,成为人们回归自然和放松身心的休闲地。

18.通许县的著名景点-咸平公园。咸平公园地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咸平公园(咸平大道南),靠近上海路和咸平大道。周边交通便捷,途径多条公交线路,包括通许5路等,公交站有咸平公园东口、咸平公园北口。2023年2期咸平公园开展演唱活动,展演了红色经典《东方红》、《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选段,以及现代豫剧《任长霞》选段《当警察二十年》、经典豫剧《五世请缨》选段《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穆桂英挂帅》选段《我未开言心如焚》等20多个节目。

19.通许县的著名景点-惠贾渠滨河公园。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文卫路西。涡河是淮河中游左岸一条支流,淮河第二大支流,淮北平原区主要河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东南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柘城、鹿邑和安徽省亳州、涡阳、蒙城,于蚌埠市怀远县城附近注入淮河。长380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与之相通。涡河历来是豫、皖间水运要道。支流惠济河口以下的中下游河槽,原本宽深,排水能力较好,有"水不逾涡"之说。

20.通许县的著名景点-亿通广场。2021年在此举办了“迎端午红色地名图片展”,同时在馆办公众号播发红色经典歌曲;咸平曲艺社组织20多名人员演唱了《黄河风云》《建党百年看中国》等12首歌曲,8部手机同步在抖音、快手、火山等直播,粉丝5万人;6月9日至13日,市级项目“成林太极五行针灸”传承人王成林在陶庄卫生室、四所楼镇康福护理院,为闻名而来的太康县、杞县、兰考县、通许县患者154人义诊并免费治疗,在成林针灸传习所举办为期5天的针灸公益培训班,培训来自江西、江苏、河南的乡村医生、医师等20人。

21.通许县的文物古迹-九女冢。据《通许县县志》记载,九女冢位于通许县西北7.5公里的孙营乡九女冢村西,南北长120米,东西宽85米,9个墓冢高低不等。据《通许县志》(清乾隆三十五年)记载:"五季之乱,赵氏九女逼于寇,义不受辱而死,葬于此地。"墓冢因代久年湮,已残缺。清末至1979年当地群众取土曾扒开三冢。墓室系汉代绳纹砖砌成,分前、后、耳3室,前后室呈轿顶状,长2.5米,宽2.4米,高3米,耳室位于两室中间右侧,长宽各1米,高1.5米。室门方向各异,室内发现有陶马、陶猪、贷币及清水坑等。

22.通许县的千年古村-赤兔马村。据传官渡之战中关羽在通许县白沙镇赤兔马村(原名小马村)驻扎,一日,村中有位少女在渡河时,被一水怪追赶,正在赤兔马闻听救命声向村外奔去,制服了水怪,救下了少女,村民感谢它为民除害,认定它是一匹神马。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赤兔马一同丧命,村民哭祭关将军和神马,并在当年关羽住过的地方建了一座关帝庙,庙内有关羽全身塑像。在庙院内还塑了一尊前蹄扬起、引颈长鸣的战马,一年四季焚香祭祀。同时村人一致同意将村名改为赤兔马村,以示表达对神马的追念。

23.通许县的文物古迹-寇准墓。北宋清官寇准墓位于通许县大岗李乡寇村村西,墓旁杨柳参天,芳草铺地,墓前建有一座小庙,庙里有寇准模拟画像,为通许县文物保护单位。寇村原名西瓦屋村,因北宋名臣寇准死后葬于此而改名寇村。寇凖即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980年)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24.通许县的文物古迹-欧阳修墓。位于通许练城乡欧阳岗村北,墓南北长70米,东西宽80米,旧有祠,现已无存,清道光年间,知县黎士华撰文立碑,碑高3米,宽0.7米,厚0.3米,上书“欧阳修文忠公墓’。此碑在1968年被砸成三节,祠、墓皆无存。

25.通许县的地方特产-通许麦香面。通许县所产小麦所磨之粉,面筋特多,并带清香,香甜可口,别有风味。河南自古就是小麦的主要产地,《诗经》上记载有“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类似这些记载尚有很多,都说明河南生产麦子的状况。河南的小麦,多面,食之养人,比江淮所产之小麦,质量高的多。其中通许所产的黄瓜仙麦,品质最好。其面粉清代列为贡品。面粉中所含之营养成分有:蛋白质每百克约含12克,脂肪约含 1.4克,糖约含7.4克,核黄素约含0.08毫克,尼克酸约3.4毫克,无机盐约含0.6克等。

26.通许县的美食小吃-牛羊肉辣汤。传统风味汤食。以牛羊骨、肉、五香大料与辣椒油煮汤,泡锅盔食用,乃冬季佳品。民国时有卖。位于相国寺西院的国营回族“牛羊肉辣汤馆”于1982年9月1日开张营业,由近七旬的袁永臣老厨师亲自传播技艺,使已断庄三十余年的“羊肉辣汤”又与食客见面,后相国寺市场改造停业。

27.通许县的美食小吃-凤球包子。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传统风味小吃,此品种被收入《中国烹饪百科全书》。由相国寺后街万芳春饭庄创制于上世纪20年代,以肥瘦猪肉、叉烧肉、熟鸡肉等为馅料,发酵面团作皮蒸制而成。馅心鲜嫩,面皮软白亮而筋香,收口处形似花蕾,既可作筵席点心,又可作小吃售卖。

28.通许县的著名小吃-荆芥面托。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传统风味小吃,此品种被收入《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以荆芥、面粉搅成面糊,煎制而成。成品柔软清香,风味独特,有清风热、助脾胃的食疗价值,是夏季的适令佳品。此外,依拌入的原料不同,还有笋瓜面托、西葫芦面托、冬瓜面托、黄瓜面托,乃至榆钱、槐花及野菜等都可以制作面托。其中以荆芥面托最有特色。

29.通许县的地方特产-七步诗酒。酿造历史可追朔到三国时期。据史载,曹植常饮酒赋诗,以酒解愁。曹植应声狂饮,七步成诗,写下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绝句。后人仰慕曹植之才华,将曹植七步成诗之地定名为七步村(今通许县东七步村),将其所饮之酒命名为“七步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