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商品薯种植面积达35万余亩 巫溪如何把“小洋芋”种成大产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20:3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陈维灯 记者 尹诗语

5月19日至21日,第26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在巫溪举行。这也是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的巫溪12年来第二次承办全国性的土豆产业大会。

马铃薯也叫土豆,但巫溪人更愿意叫它洋芋。平均海拔800米的巫溪,昼夜温差大、土壤富硒,孕育出“巫溪洋芋”这一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产品,先后被评为国家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标准化示范区、中国绿色生态马铃薯之乡、国家第一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巫溪现已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10万亩,常年播种面积35万亩、年产鲜薯50万吨。巫溪坚持“链式思维”,提升产品附加值50%以上,马铃薯产业综合产值达9.4亿元。

在巫溪,小小的洋芋不仅可以做主粮,还被开发成很多美食,甚至带动了制种、农旅等上下游产业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健全三级繁育体系 培育马铃薯优良品种

在巫溪,文峰镇、尖山镇这样的“中海拔”地区,是巫溪洋芋黄金生长带。

位于文峰镇的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距县城40公里,占地100亩,建有3500平方米的组织培养大楼、4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温网室、27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和6000立方米的微型种薯储藏库。

马铃薯育种之前为什么要脱毒?

“马铃薯自身带有病毒,直接当种薯使用,病毒会不断侵染和积累,从而导致品种退化和严重减产。”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生产部部长梁峰铭介绍,在脱毒技术没有诞生之前,种洋芋只能靠天吃饭,收成很不稳定。

为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巫溪就通过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市马铃薯工程中心、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在新品种育种、茎尖脱毒、病毒检测、试管苗组培快繁、无土栽培、水肥药一体化、病虫害防治、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智能仓储等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

如今,巫溪已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健全了“原原种生产、原种繁育、良种扩繁”三级繁育体系,年产脱毒马铃薯良种试管苗2000万株、原原种6000万粒、原种1万吨、良种3万吨。

“马铃薯脱毒,要先利用生物技术从优质马铃薯种中分离出不含病毒的马铃薯茎尖,茎尖在试管内通过无土栽培技术长大后,形成试管苗。”梁峰铭介绍,再通过扩繁工序,将一盒装试管苗的种苗分离移栽,让其数量增加。随后,经过扩繁的试管苗将进入培养室进行为期20天左右的精心呵护,再移栽至温室大棚里面,培育出脱毒微型马铃薯,也就是马铃薯原原种。

马铃薯原原种培育出来后,第二年会被送至海拔超过1500米的高山基地进行原种繁育,第三年繁育出来的原种将被运送至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基地良种扩繁,半年以后扩繁出来的良种才最终来到农民的手中,种植于广袤的田间地头,最终成为走上餐桌的优质商品薯。

建设马铃薯产业园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洋芋品种好了,产量高了,农民增收就有保障。”尖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尖山镇大包村发展了8000亩的洋芋种植基地,“高山洋芋生育期短、植株矮小,为了增加土地利用率,基地内还套种了玉米、大豆、中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

去年,尖山镇通过引导村民科学种田,将套作马铃薯平均亩产从1350公斤提高到了1500公斤,每亩土地增收1000元至1500元,实现化肥、农药减量30%,亩均增效250元。

“在大力发展洋芋种植的同时,我们还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形成了‘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的联结。”大包村党支部书记曾有海介绍,村里兴办的果蔬采摘、乡村游等农旅融合项目,为村民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村民每天在项目上务工的收入为100元。一年下来,人均新增收入近两万元。”

为了更好地统筹产业,巫溪县还规划建设了涵盖文峰镇、塘坊镇、朝阳镇和尖山镇四个镇,24个行政村(社区),幅员面积131.27平方公里(19.69万亩),人口9.4万人的马铃薯产业园。

该产业园区常年播种面积8万亩,占巫溪全县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23%,年总产量达15万吨以上,马铃薯产值2.7亿元,带动3万余户农户增收,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比如朝阳镇,常年种植商品薯1.6万亩以上,最高亩产达3962公斤,总产值近千万元,产品销往重庆、四川、福建等地。

在产业园区里,巫溪已逐步构建起脱毒种薯、无公害商品薯、淀粉加工、鲜薯外销“四位一体”的马铃薯产业链条,基本形成良种繁育体系链型良种功能、优质商品薯链型原料功能、鲜薯转化增值链型加工功能。

延伸洋芋产业链条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月20日,巫溪凤凰工业园区内,重庆绿盛源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盛源食品”)的鲜食生产线上,一颗颗马铃薯正被切丁、切片、切丝。

绿盛源食品是巫溪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围绕马铃薯加工建成了3条生产线,即以“洋芋丝、洋芋片、洋芋丁”为主的鲜食生产线1条,以“巫溪洋芋”干制品为主的脱水生产线1条,以洋芋面条为主的精品生产线1条。

如今,像绿盛源食品这样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巫溪共有12家。这些企业研发、培育以马铃薯面条、馒头等主食为主,薯条、薯片等休闲食品为辅的加工业,建成年产两万吨马铃薯、红薯淀粉、1000吨粉丝的自动生产线,产品畅销湖北、陕西、四川等地。

巫溪还创建了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发巫溪洋芋薯片、曲奇饼干、巫溪洋芋酥(洋芋派)、巫溪洋芋焖饭等深加工产品。同时,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开发新菜品,如马铃薯面包、豌豆疙瘩马铃薯饭等新菜品。

巫溪美食协会还组织县内厨师研发完全以马铃薯为食材的“巫溪洋芋宴”,包含马铃薯丸子、葱香马铃薯羹等22种菜肴。

“巫溪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这是巫溪人曾经用来自嘲的段子,如今却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当地人对马铃薯的喜爱。

巫溪县农业农村委主任陈小伟介绍,巫溪正全面推动洋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巫溪洋芋”的历史文化、美食文化,打造马铃薯美食文化观光体验区,以马铃薯农业公园、桃博览园、土豆博物馆、土豆大舞台、儿童游乐园、七彩滑道等项目为重点,建设“马铃薯展览馆”“巫溪洋芋”体验馆,推广巫溪土豆宴,举办“巫溪洋芋”赏花节、丰收节、马铃薯厨艺大赛等,构建观光、美食、购物于一体的产业新场景,真正让洋芋成为巫溪的宝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