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青海本草” 倾听植物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03:43:00    
高寒植物调查
罗长财在开展高寒植物调查
总状绿绒蒿
大花红景天
全缘叶绿绒蒿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宋明慧 潘 昊

很多人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位名为“青海本草”的博主,专业讲解刚毛忍冬、樱草杜鹃、小苞报春、线叶龙胆等高寒植物的生长习性、植物特点等,它们形态不一、花色不同,却以流量“担当”让青海植物出圈又“吸粉”。

认识不同的植物,汲取丰富的知识,从量的累积到质的变化,潜移默化影响更多公众,从内心深处坚固保护生态的那份赤诚。“青海本草”已数不清多少次前往海拔4000米以上的区域,他把炽热的生态情怀揉进对植物的热爱里,当汗水浇灌于高天厚土间顽强的花草之上,从植物科普博主到高寒植物研究者,他用实际行动讲述青海植物的故事,做好青海植物保护的事。

丰富植物记录,

在江源腹地为青海引“流”

“青海本草”名叫罗长财,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始于科普青海植物。8.4万的粉丝来自于全国各地,当人们通过一帧帧画面加深对高寒植物的了解时,青海植物着实火了一次又一次。

此前在机械领域工作,偏偏选择在网上科普青海植物,看似隔行如隔山的跨度,对于罗长财而言是自小的爱好。“以前家在树林里,加之父亲做药材生意,对植物有亲切的情感。”他坦言。

2024年5月,和一名当地人在网上取得联系后,罗长财第一次来到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去的地方是勒巴沟。“短短10天时间,看到很多不一样的植物,可能在书中常见,但在其他地方不常见,甚至看不到”。至今,他仍然说勒巴沟是离玉树市最近、植物最丰富的区域,里面生长着黄精、垫状点地梅、羽叶点地梅等珍贵植物。

独特的地理区位造就多样的高寒植物,生长于此的红景天、水母雪兔子等都是青藏高原明星植物。“《青海植物志》记录2867种青海植物,产地在玉树的植物多达1547种,占比很高,对于一个植物爱好者简直是‘天堂’”。

第二次去玉树是同年6月,除了勒巴沟还到访了囊谦县境内的江西林场和白扎林场。“明显感觉到和上次看到的植物不一样,因为森林等植被保护得好,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拍摄记录到30多种都是容易看到的。”罗长财说。

两次记录到如此多样的植物,让罗长财萌生了转型的想法,在慎重选择发展赛道时首选在生态的维度中向前,他看到了青海的生态价值、生态责任带来的生态机遇。罗长财说:“高海拔地区生长着很多珍稀名贵植物,自己想通过一份事业去保护它们,尝试多种有效方式,让自然产物转化为生态产品,让高寒植物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要说起青海植物,罗长财总能侃侃而谈,对于专业知识的空缺,他相信勤能补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一有时间就不断学习,借助网络结识领域内专家并虚心求教,阅读各类书籍“吸收”知识养分。热爱让他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如今能认600多种植物,叫上名字的有300多种,罗长财还在玉树市打造了一个高寒植物标本馆,收藏着500多种玉树本地的特色植物。

透明的圆柱体容器中,是活灵活现的植物标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植物故事,让大家去认识、了解它们。“这是水母雪兔子,它的茎叶上生长着很多小绒毛,就像披了一件棉马甲,让它在海拔4700米的地方生存下去;垫状点地梅是一个抱团取暖的植物,它们紧密挨到一起,防止水分蒸发也可以起到保暖作用;苞叶雪莲生长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它的苞叶就是一个‘温室’,可以让植物在开花时温度恒定继而坚强存活”……

当一些植物出现在公众面前,罗长财发现人们对于植物的了解处于两极“分化”状态,他觉得坚持做科普是必要的:“保护的前提是认识,而科普正是以自然去教育,普及植物生长状态、生长环境以及生命的脆弱性,让更多人明白高寒植物生长的不易,树牢保护植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的意识和责任”。

研究高寒植物,

人工抚育种植也是另一种保护

罗长财打造的科普“课堂”除了高寒植物标本馆,还有一处植物培育基地。在未看到一盆盆发芽的小幼苗前,对人工抚育种植高寒植物还是未知数,直到走进他亲手打造的植物“新天地”,多刺绿绒蒿、总状绿绒蒿、全缘叶绿绒蒿、苞叶雪莲、囊肿草等种子已破土而出,根据温度、湿度、土质等不同的生长条件被分类。

“去年开始采集野生植物种子,对有价值的种子做了筛选,包括藏茵陈、红景天、四川波罗花以及好看的报春花等,同时也采集种植了6种具有生态价值的禾本科植物,如果抚育种植成功会对当地生态保护修复发挥重要作用”。罗长财说。

今年他们采集种质的重点是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禾本科植物,能把本地草种繁育成功,之于生态保护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只有把植物的生态作用保护好,才能把它的生态价值发挥好,这是罗长财一直遵从的理念。

把生长于高海拔地带的植物种子带到室内人工抚育,因为生长环境的变化,给团队的工作也来了很大难度。指着一盆标注名称为苞叶雪莲的幼苗,罗长财说首次发芽成活率达到了50%。

其实苞叶雪莲等高寒植物的发芽比较难,也很少有人去做发芽实验。罗长财告诉记者,高寒植物种子一般都有休眠期,甚至有些是深度休眠。他们做的就是通过低温层积、降低温度等技术或工艺,去打破种子的休眠状态让它自然生长。

高寒植物研究,人工抚育种植是靠前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今年试验抚育的3700多盆幼苗囊括海拔3000米至4800米梯度里的300多种高寒植物。而他做植物发芽实验的初衷就是看准了生态与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想通过对药用植物的规模化种植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青海植物志》目前记载生长于玉树州的植物有1547种,其中高寒、特色的植物有800多种,药用植物也有800多种,可以说药用资源非常丰富。”在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下,植物需要更好地保护,但药用植物免不了采挖,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罗长财想通过人工抚育种植来破解这个难题。

团队正在同步开展一项工作,就是藏医药方的挖掘和资料整理,已整理出200多个方剂,预计要花费三年时间整理5000多个方剂,罗长财认为这是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之间的一条衔接“纽带”。

罗长财希望人工抚育种植能够从实验走向示范,藏医药从研发、种植、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老百姓参与的只有种植环节。如果那些生长在悬崖、流石滩等高海拔地带的珍贵植物实现规模化种植,他想把种植的事情交给当地百姓,引导他们成为生态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其实今年也有人找罗长财合作,但被拒绝了。“我们把最基础的工作做扎实,等掌握成熟的种植技术、成功繁育出种子以后交给当地老百姓,再通过原材料收购去开发产品,这就让保护生态这件事有了更高附加值。”

行动托举理想,

打造一个高海拔“植物王国”

两年时间,罗长财从一名网络博主转型为高寒植物保护的参与者,循着高寒植物生长的足迹行走,他觉得“自己感动了自己。”

一次受当地人邀请,去玉树市下拉秀镇的一处山里做植物调查,不知不觉走到海拔4600米的地方,偏偏在下山时腿上的旧伤复发,但所经之处不是茂密的灌丛就是多水的草甸,还有河流或沼泽,别说背了,哪怕扶着都走不了,大约五公里的路程走了4个小时。他说,这样的“小插曲”经历了很多,网上有很多人主动联系自己想做志愿者,但因为外面太危险不敢带人就拒绝了。

的确,我们通过短视频或标本馆的科普学到很多有关高寒植物的知识,但寻迹的背后确实是太多艰辛和不易。他们所到之处可能是几近垂直的悬崖,也可能是平均海拔达到4700米的流石滩,哪怕盛夏都还下雪的地方,他们每隔20天或一个月都会去看看植物的生长状态。

不去行吗?罗长财的回答很坚定:“不行!我们研究的就是高寒植物,必须要定期去记录植物或花每个时段的生长状态,这是以后做研究必须要有的基础。”

工作的背后必是团队的支撑,最开始,团队只有3人,大家因为爱好走到了一起,现在团队成员已经达到18人,包括植物学、藏医药、生态环境等方面。“以前看到植物要借助专业工具书,现在看到不认识的植物,只要微信群里一发几分钟就可以知道名字,因为团队里的人都很专业”。

目前团队和西宁植物园达成合作,依托西宁国家植物园创建的战略机遇,想在高寒植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方面有所作为。都知道,很多高寒植物生长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严酷环境中,人们不曾奢求一睹其芳容,如果通过迁地保护的各种措施将它放到西宁植物园,在实现种质保护的同时,也可以成为生态科普的“教材”,其实这也是提升全民环保理念的一种方式。

有些植物可以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实现保护,有些植物对生长环境有着严苛的要求,就地保护便是最好的选择。“目前正在打造一个种质资源库和一个植物苗圃,把很多到不了西宁的植物就近就地保护起来,计划今年保护600种植物。”罗长财告诉记者。

把一份工作当成事业和责任,这是罗长财研究高寒植物的初衷,在他的未来构想中,想在玉树州建成一个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植物园,不仅用于展览展示、科普宣教,还将在植物迁地保护、就地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是研究植物的重要基地。

同时,还计划打造植物培育实验室和藏药研究实验室,引入科技力量实现创新,后期也会和省内高校合作,成立种植基地或研究基地。“植物除了种子外还有一个就是组培繁育,打造一个组培室,扩大规模和效益。”

罗长财所做的一切,是以一名宣传者、参与者的角度保护高原植物,但他感觉想做的事很庞大,目前只做了一点点不值一提。“两年后团队规模达到50人,就能搞定眼前所有的事情,人工抚育种植得到规模推广,老百姓真正从中受益,所有浮现在脑海中的蓝图成为现实,相信一定会有这么一天。”

《青海日报》(2025年07月14日 第08B20250714C版:)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