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沪指收涨0.83%,盘中再次突破3700点关口,创近4年新高。
随着A股牛市氛围渐浓,以及7月非银存款大幅多增,引发市场对于“存款搬家”的广泛关注。
央行8月13日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000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如何看待非银存款和居民存款的“一增一减”,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去哪儿了?
据了解,非银金融机构存款,主要涵盖证券、保险及其他非银金融机构的存款。以往会直接公布股票账户余额变化,当前这方面公开数据不再披露。因此,通过非银存款这一指标能大致看出资金进出股市的情况。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主因是银行年中考核时点已过,加之近期股市上行,居民存款大规模向理财回流。
华西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肖金川表示,由于7月理财规模增幅不及去年同期,加之今年5月存款利率下调,部分资金可能从居民存款流出,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流向股市、债市,以及期货市场的潜在增量资金。
此外,多位人士均表示,7月非银存款大增,反映出居民存款向金融产品转移的趋势,“可能受近期股市‘慢牛’行情影响,居民‘存款搬家’现象显现。”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资本市场回暖与利率下行共同驱动居民“存款搬家”,进而带动非银存款高增,形成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的“跷跷板效应”。而股市交易量维持高位,也使得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增长,对非银存款形成支撑。
中信证券宏观团队日前发布的研报称,居民“存款搬家”或已开始。在资产配置结构变化、投资情绪回升和风险收益比改善的推动下,部分资金可能会流向股市等风险市场。在市场环境改善时,“存款搬家”或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流入,为股市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另外,国海证券发布的研报称,对过往几轮“存款搬家”的复盘发现,由于驱动原因不同,资金流向也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股票、基金、理财产品、房地产等均在不同时期承接了资金的流入。但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状态,预计地产对本轮存款资金的吸引力将显著下降。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A股市场新开户数达196.36万户,同比增长70.54%,环比增长19.27%。截至7月31日,今年以来A股合计新开户数量为1456.13万户,同比增长36.88%。

招商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王先爽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轮牛市都伴随着银行存款向资本市场的迁徙,而未来庞大的到期存款规模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潜在支撑。
据王先爽测算,2024年之前发生的定期存款中,2025年到期规模约105万亿元,2026年及之后到期规模约66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存款到期规模,外溢到任何资产市场都会带来巨大的流动性冲击,因此市场对此抱有较大期待。
李超也认为,在存款吸引力下降、“资产荒”持续和“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推动下,资本市场有望成为居民存款外溢的主要方向,有望扩大股市资金池,形成赚钱效应吸引更多的个人投资者。
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居民超额储蓄是潜在的金融市场增量资金池。随着消费复苏有限、地产市场疲软、风险偏好逐步修复,金融资产正在成为承接“搬家”资金的主要去向。下一阶段的关键是通过优化制度、丰富产品、稳定预期,引导居民实现从“被动搬家”到“主动配置”的过渡。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金融数据显示,7月M2(广义货币)增速较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至8.8%,好于市场预期的8.3%,与信贷增速背离;与此同时,7月M1(狭义货币)增速为5.6%,较上月提高1.0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明显回升。这一变化被视为市场预期率先改善的积极信号,为经济修复带来潜在动力。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走向,有观点认为,年内降息概率已进一步下降。
8月12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两项政策落地,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对此,浙商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覃汉从政策替代效应角度分析,认为年内降息概率在“三重效应”下进一步下降:一是财政贴息相当于定向降息,降低了总量工具的必要性;二是结构性政策更能精准发力,避免资金空转,压缩“全面降息”空间;三是通胀预期升温使央行在降息决策上更为谨慎。
中国商报综合自第一财经、中新经纬、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