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30,同比下降4.4%;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4.7%;累计完成234个关闭搬迁企业历史遗留地块的土壤污染管控……5月22日,在六五环境日到来之际,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通报了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公布的数据显示,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多项指标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天更蓝:优良天比例超七成,PM10首达国家二级标准
2024年,我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30,同比下降4.4%,实现七年连续下降;优良天数比例为74.2%,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大家比较关心的PM2.5平均浓度达到36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2.7%,已经连续四年每年下降1微克。PM10平均浓度达到69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6.8%,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SO2平均浓度达到10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16.7%。NO2平均浓度达到28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9.7%。
2025年前4个月,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各项大气环境指标全面改善。据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14,同比下降15.7%;优良天数比例为79.9%,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4%,同比减少0.6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六项主要污染物与2024年同期相比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2.4%,O3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2.9%,这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排在全国前列。
今年,我省将坚持以PM2.5改善为主线,重点推进夏季臭氧污染治理;煤电、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汾河谷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运输企业车辆新能源替代;大气环境闭环管理等举措,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水更清:国考断面全达标,黄河干流连续3年清凌凌
2024年,我省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4.7%,其中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1.5%,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三类水质,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保持二类及以上水质;海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连续2年达到100%。
去年,我省坚持治管并重,一体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治”的方面,大力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目前,285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率65.6%。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等专项攻坚行动,推动84个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在“管”的方面,综合运用无人机、无人船、溯源监测等技术,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力度。深入实施汾河、桑干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创新推进水质与水量联动考核。大力推动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建立黄河干流晋陕段水质联防联控机制。
下一步,我省将以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为核心,推动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多措并举稳定河道生态流量。与此同时,有序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十五五”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将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转变。
土更净:污染风险得到管控,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关系到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安全。去年,我省累计完成234个关闭搬迁企业历史遗留地块的土壤污染管控,所有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完成一轮隐患排查整治和“回头看”,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
与此同时,完成133个地下水型饮用水源、799个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等地下水污染源和2194个闭坑煤矿矿坑水的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在此基础上,指导11个地市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为下一步的分区管控奠定了良好基础;动态调整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的数量和边界,细化并落实分类管理措施,2024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9%,较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高出6.9个百分点,有效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
按照“一园一策”的原则逐步推动化工园区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以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为重点,严格建设用地的准入管理,2024年全省开发利用的322块重点建设用地全部落实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有效保障老百姓“住得安心”。
据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将全面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进一步建立完善分区管控、绿色转型、清洁生产等源头防控政策体系;从造成土壤污染的水、气、固废以及相关企业入手,进一步预防新增土壤污染;通过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块的风险管控和修复,逐步解决我省长期积累的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问题,促进土壤健康和永续利用。
从PM10首次“达标”到94.7%的河流清澈见底,从“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285个项目落地到98.9%的耕地安全守护——我省用一张亮眼的生态环境“成绩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三晋大地结出硕果。如今,抬头可见的“山西蓝”、俯身可触的“汾河清”,正成为三晋儿女身边最实在的幸福增量。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