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
海不清,石不烂
决不半点改变”
张自忠是抗日战争中
牺牲在正面战场的高级将领
每次作战前,他必留下遗书明志
如今,在北京、天津、上海
湖北武汉、宜城……
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道路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央视新闻
《我的身份证上有你的名字》
探访全国多条张自忠路
↓讲述抗日英烈的英勇事迹↓

亲到前线
以必死的决心去抵御外侮
张自忠是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59军军长,同时还担任第5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以他的级别,原本可以只坐镇指挥,但他坚持要到最危险的战斗一线去。
有部下劝他,不应亲到前线,但他回答:“惟有高级官以必死的决心,在最危险的时间、最危险的地方支持着,才能鼓舞士气,获得胜利的结果。再说我们物质方面没法和敌人比,他们是以现代化的武器作战,我们除了以必死的决心去抵御,还有什么取巧的办法可以战胜他们呢?”

△张自忠将军
从1938年走向抗日战场到1940年牺牲,两年多的时间里,张自忠打了几大著名战役,尤其是临沂保卫战。
当时,张自忠率领59军,一昼夜急行军180里,在夜色掩护下强渡沂河,对日军发起突袭。他们与日军激战七天七夜,全军两万人伤亡8000多人,始终未让日军前进一步。
这一战,他挡住了日军精锐力量第五师团,挫败了侵略者的锐气,全国都为之振奋。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
决不半点改变”
1940年5月,侵华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15万精锐部队发起了攻占枣阳、襄阳、宜昌等地的枣宜会战。这是武汉会战后,日军对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作战。
张自忠亲自率领部队与日军决战,很多官兵反对张自忠渡过襄河督战,但他执意要去,部队到哪里,他就一定要到哪里。
战前,张自忠给他的将士们留下一封信:

△致59军诸将领函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几天后,他又给部下、第33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写下亲笔遗信:

△致冯治安函
“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

过河后,张自忠一直跟敌人周旋,日本人把他攻击下来,他又打下去。这让日军断定,有条“大鱼”在这里,不然部队不会这么勇敢,这么顽强。

“决一死战时,包围他的有三面,有一面还没形成合围。文职人员、伤员都能走,但是他不走,他硬要在这一仗跟敌人拼到底。”宜城市张自忠纪念馆原馆长丁修伦介绍。
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在身受七处重伤后,壮烈牺牲,时年49岁。

“母亲那时候才14岁
见了姥爷最后一面”
牺牲前,张自忠留下了两封信,却没给家里留下只言片语。
1937年,张自忠上战场前,回了一趟家。那是女儿张廉云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张自忠的外孙、张廉云的儿子车晴说:“母亲那时候才14岁,见了姥爷最后一面,看着他高大的背影,就那么悄悄走了。”
刚开始听说张自忠牺牲时,张廉云不信,直到从叔叔口中听到准确的消息“父亲确实牺牲了”,她觉得“天都塌了”,那年,张廉云只有17岁。
张廉云和父亲,仅留下了这唯一的一张合影。

△1937年春,张自忠将军携侄女张廉瑜(中)和女儿张廉云(右)在北平西山八大处。
“为国家死,为民族死,是难得的、是值得的。”提及姥爷说过的话,车晴说,“姥爷曾表示,自抗战以来,个人经历数十次大小战役,无时无地不是抱定必死的决心,并且以这决心,勉励部下。”


“我的身份证上有张自忠将军的名字
我很自豪”
位于北京的张自忠故居,如今已经被改建成为北京市自忠小学。

湖北宜城是张自忠的牺牲地。为了纪念他,这里的一条路被命名为“自忠路”。
在武汉,也有一条张自忠路。“我出生在张自忠路,我的身份证上有张自忠将军的名字,我们的抗日英雄,我感到很自豪。”武汉市民陈干伟说。


陈干伟居住的地方曾是日本租界,抗日战争胜利后,武汉用英雄的名字命名这些道路,洗刷曾经屈辱的历史。如今,这里不仅有张自忠路,还有郝梦龄路、山海关路、陈怀民路,这些道路全部连着胜利街。
陈干伟介绍,“让我们子子孙孙都记着,我们是通过斗争才取得胜利的,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国家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保家卫国、抵抗外侮、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

缅怀!致敬!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