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关注!接续修复潮州开元寺珍藏《大藏经》,国家级古籍修复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22:15:00    

为抢救修复潮州开元寺所藏乾隆版《大藏经》,“第十五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以下简称“第十五期研修班”)将于5月7日在广东潮州正式开班。

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专业学员,将通过集中研修的形式,接续对潮州开元寺所藏乾隆版《大藏经》进行一次抢救性修复。

第十五期研修班是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研修班将持续至5月31日。

乾隆版《大藏经》甚为珍贵

千年古刹潮州开元寺所藏乾隆版《大藏经》甚为珍贵。该套《大藏经》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开始刻版,至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十五日印刷竣工,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颁赐,共1667种7240卷,另有目录五卷。

该套《大藏经》原藏于藏经楼中的8只髹黑漆的樟木大经橱内,分装成724函。橱门上有4个“钦赐宝藏”金漆大字。随藏的四面“奉旨颁供龙藏”黄缎令旗及皇叔和硕庄亲王楷书“万德庄严”(高0.42米,横1.36米)黄缎横卷至今仍有保存。

乾隆版《大藏经》从编印至今虽不足300年,但因当年只准印了100部,历经多次社会动荡,至今能在寺庙完整保存下来并带有经橱、木函、令旗、庄亲王手书及“钦赐宝藏”石碑等原件的,在全国屈指可数。

为了保护这部珍贵的《大藏经》,开元寺于2008年将其移藏于一楼客堂两侧的小房间内,房间面积十几平方米,保留原有经橱及木函,通过空调、风扇、抽湿机、生石灰、木炭等设施设备调节库房温湿度、室内空气质量,以晾晒或化学药物杀虫。但库房空间狭小、潮湿,通风不良,无消防安防设施。这套珍贵古籍亟待进一步的保护。

1649卷经卷破损严重

2024年5月,按照相关指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共同组织专家组,调研潮州开元寺所藏乾隆版《大藏经》存藏保护情况,撰写调研报告,提出了乾隆版《大藏经》整理、修复、编目、数字化,以及建立修复室、改善书库条件的工作建议,形成修复保护方案。

专家组现场调研《大藏经》保存现状,查看经卷酸化、老化、霉蚀、粘连、虫蛀等情况,并利用现代科学仪器取样测试。经检测,《大藏经》所用纸为上等的白竹纸,ph值在6.35-7.78之间;民国后抄补经文所用纸张为上等的宣纸,ph值7.6,两种纸张韧性较好。

经测定,经卷破损均为白蚁所蛀。据了解,开元寺曾在民国时期组织修复破损经卷,但修复不专业、修复用纸较随意,导致二次虫蛀;且多采用托裱的方式进行修复,部分经卷天地脚被裁切。

据初步统计,达到三级破损的经卷有914卷,二级破损的有465卷,一级破损的有270卷,虫蛀、粘连、水渍、絮化、板结等破损情况严重。

上一期研修班已修复约3600页佛经

2024年10月28日至11月15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的“第十四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在潮州开元寺举行。该研修班通过集中研修的形式,对潮州开元寺所藏乾隆版《大藏经》首次进行抢救性修复。

该期研修班历时三周,学员们共修复完成了35卷重度破损、1册极度破损的佛经,约3600页,合计693纸、3518面、299030字、总长度逾450米,为乾隆版《大藏经》后续的保护修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从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中,遴选出了20位具有5年以上修复工作经验的优秀学员参与修复工作,并邀请杜伟生、刘建明、朱振彬、万群、许彤、肖晓梅等6位传习中心导师进行授课,指导修复。这些学员来自上海、浙江、云南、广东等13个省区市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博物馆。

文 | 记者 黄宙辉 曾柯权图 | 主办方提供(除署名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