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岭巍巍,在黔东南州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村医杨世霞坚守乡村25载,累计接诊10万次、上门问诊2万余次,累计出诊行程1万余公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誓言,用鲜活的事迹展示了贵州基层医疗的温度。
3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决定》,授予30名同志“‘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称号,杨世霞榜上有名。

杨世霞(右)入户为陈银珍老人检查身体
杨世霞有个习惯:手机从来不关机。
“我在的,你过来嘛。”5月7日,记者在白秧坪村卫生室见到杨世霞时,她刚结束与村民的通话,“因为经常要入户走访或出诊,所以大家都习惯打电话或者在微信问我在不在卫生室。”
白秧坪村面积32.5平方公里,有32个自然寨,总人口4266人。杨世霞负责的片区有8个自然寨,1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达1899人。为方便村民联系,杨世霞的手机从来不关机,半夜出诊是常事。
杨世霞还为负责的8个自然寨分别建立了微信群,“每家每户都有人在群里,有啥健康知识或者事情,我会群里,大家有什么事也能及时和我沟通。”
杨世霞1972年出生,亲人因病离世后,她立志成为一名医生。1999年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后,2000年到白秧坪村当村医,这一干,就是25年。
“刚来村里的时候,由于条件有限,只能租村民家的两间木屋当作卫生室。”她回忆,2010年修建了现在的这所卫生室,医疗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各项医疗设施也在不断完备。
“大嫂,给我看下开点药,这几天有点感冒了。”与记者交谈不多时,村民翟文香走进卫生室,亲切地称呼杨世霞“大嫂”。

村民杨盛国和妻子黎永香随后也走进卫生室并和杨世霞打起了招呼,“姑妈,我带你大哥来复诊。”
“25年的朝夕相处,我和村民们早就处得像家人一样。”杨世霞笑着告诉记者,村民们对她的称呼从最初的“杨医生”到“大姐、大嫂”再到如今的“伯妈、姑妈”,一声声招呼中,是越叫越浓的亲情。
“这么多年,大家有个头疼脑热都找杨医生,她总是随叫随到,大家都很信任她。”白秧坪村党支部书记吴光碧说,杨世霞对村里家家户户的健康状况都一清二楚。
杨世霞的热心和善良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用自己的方式作出回应。今年89岁的陈银珍老人每逢赶集天,都会带一些自己种的菜给杨世霞。“杨医生好得很,有时候开药还不收钱。”陈银珍说。
为了提高村民们的健康意识,杨世霞紧跟潮流,在村里组建广场舞队伍,带着群众通过锻炼增强体质。每天傍晚,杨世霞准时打开音响,带领村民跳广场舞,这已成为白秧坪村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刻。
常年坚守在村里,杨世霞缺少对女儿的照顾。“女儿上学了,寒暑假我就接到这里来,她渐渐地理解了妈妈在做有意义的事,很支持我。”
“我会一直在这里干下去,坚守好这个岗位,一直干到我干不动。”杨世霞对记者说,她会把这份坚守传递给更多年轻的医疗工作者。
目前,凯里市有村医238人,其中执业医师7人,执业助理医师26人,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49人。他们坚守在基层一线,用心用情认真守护着广大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戴正国
编辑 徐然
二审 赵昆 杨韬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