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戴佳轶 通讯员 鲁珊琦 郎琴
早晨8点,距离正式上班还有一个半小时,余杭区径山镇径山禅村游客接待中心内的“越来越好”共富工坊早已开门。
长桌上,彩色珠子、编绳、工具盒依次排开,4位特殊的手艺人已经开始忙碌。
他们中有的行动不便,有的听力障碍,但此刻,他们手指灵活地分拣、编织,开启一天的生计与希望。
这间工坊专门承接文创手串订单,为残疾人、残疾人家属及庇护机构人员提供就业平台。在工坊学会串珠技艺后,他们既能来这集中作业,也能把材料带回家,灵活又安稳。

大家在串珠。受访者供图
每学会一种技巧,就多一点成就感
“以前在电子厂管生产,天天要围着机器转,总担心腿脚跟不上。”小峰哥曾是径山镇一家电子厂的生产管理员,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每天往返40分钟通勤对他来说并不轻松。
去年7月,他抱着多份副业增收的心态参加了径山镇残联与“越来越好”共富工坊组织的手工培训。
从最基础的单珠素圈开始学,他双休日跟着老师学,晚上回家还加练。慢慢地,小峰哥每个月能靠这门手艺增收五六百元,“虽然不算多,但给家里添点东西,足够了。”
今年八月初,他辞去厂里二十年的工作,成为工坊的全职员工,负责订单分配与质检。“现在离家只有五分钟车程,收入还比以前高了。”如今,他已熟练掌握四股辫、八股辫等七八种编法,不时还指导新来的学员。

娜姐正在串十八籽手串。受访者供图
长桌的另一端,52岁的娜姐正低头清点材料。她同样也是肢体残疾,退休后还想找点事做。去年10月,经残联推荐来到工坊。
起初,娜姐一天就串八串,“当时真觉得手笨,老是怕错。”
但她坚持每天九点前到工坊,一遍遍跟着老师练习,不到半年手就顺了。从一天8串到50串,再到近200串,今年5月,娜姐正式与工坊签约,成为工坊第一位正式全职员工,负责材料管理与收银统计,每月能领5000元工资。“现在大家喊我店长,问我材料在哪、怎么串更快,我特别踏实。”
不耽误照顾家人,还能有份收入
工坊里,除了像小峰哥、娜姐这样的残疾人手艺人,还有三分之一的兼职人员是残疾人家属。
他们的需求很实在:能赚钱,更能顾上家。
潘板桥村的小凤姐是一位残疾儿童的母亲,儿子平时在特殊学校读书。送完儿子上学后,小凤姐就会往工坊跑,坐在长桌旁串珠子。“我想自己先学好,以后带着儿子慢慢做,让他也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
现在的她,不光自己串珠,还跟着工坊去径山周边给残疾人做培训。

工坊外出为残疾人进行培训。受访者供图
蓉姐平时就喜欢做手工,家里距离工坊也很近,来回方便。她的家人小时候因意外摔伤,肢体落下残疾,虽能自理日常生活,但没法外出工作。多年来,蓉姐几乎全职在家照顾,家庭经济压力一直不小。
去年,镇残联工作人员上门宣传串珠项目,听说“能把材料带回家做,时间自己安排”,她立刻报了名,成了第一批培训学员。
“串珠手法不难,老师现场教,复杂款式还会专门开小课,我们学员之间也会互相交流技巧。”最多的时候,蓉姐一天能赚一两百元,“不是每天都有这么多,但确实给家里增添了不少收入。”现在的她,每天把家人安顿好后,就坐在客厅的小桌旁串珠子,“一边做手工赚钱,一边能看着家人,心里踏实。”
“串”起的不只是珠子,也是生活与希望
“残疾人要的是尊重和能力认可。”说起办工坊的初衷,“越来越好”助残服务中心负责人徐辉非常坚定。
工坊自去年10月挂牌以来,坚持零门槛进入,只要有意愿,残疾人和家属都可以免费参加串珠、编绳等技能培训。简单的款式一天就能掌握,复杂的设计也只需数天。工费则根据难易程度按件计算,从0.5元到数十元不等,熟练工人日收入可达百余元。
平日里的订单会通过微信群发布,想接单的学员自行来工坊领取材料,完工后交回,目前群内就有60多位成员活跃参与。

正在编绳的学员们。受访者供图
今年6月,工坊接下毛戈平6万串手串的订单,不光按时完成,还因质量好超预期交付;两个月后,品牌直接返单20万串,备战双十一。“残疾人做手工往往更专注认真,他们珍惜这份工作,能沉下心把活儿做好。”徐辉说。除了毛戈平,工坊还承接了径山文创、普陀山文创等订单。“现在订单都忙不过来,大家经常提早来、延迟走,没人喊累。”接下来,工坊计划年底前在余杭区扩展到5个点位,“让更多人能靠手艺赚钱,日子越来越好。”
午后的工坊里,“嗒嗒”的串珠声没停过,彩绳在指尖绕出花样。
这些做好的手串,会装盒发往全国各地,戴在年轻人的手腕上。对于工坊里的每个人来说,它们不只是饰品,也是一份有温度的生计。
在这个叫做“越来越好”的共富工坊里,日子,真的在越来越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