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性命相托”的医者担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04:54:00    
张永清(右)手托新生儿安抚止哭。受访者本人供图
和同事查房。本报记者 李庆玲 摄

本报记者 李庆玲

6月20日,海西州人民医院产科护士台前,科室副主任张永清正在为一名产后腿部水肿的产妇检查。确认水肿消退后,他细心叮嘱产妇和家属再观察一天即可出院。“这是最开心的时刻!安全迎来了新生命,见证了一家人的幸福。”张永清说道。

2023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医生张永清响应组团式援青号召,作为第五批援青医疗专家组成员,成为来到海西州人民医院产科的一名援青专家。

“产科是仅次于急诊科的高风险科室,要做个好产科医生,必须能应对夜班各种突发情况。援青机会难得,我要把真本领留在这里。”带着这样的信念,张永清扎根高原医疗一线,始终以专业和热忱守护着孕产妇健康。

张永清至今还记得2024年3月14日那个惊心动魄的凌晨,那是他援青后经历的第一场“生死时速”抢救。当日凌晨,产妇小汪(化名)分娩后突发大出血,短时间内出血量达1500ml。

“立即填塞止血。”张永清接到求救电话后迅速判断为宫缩乏力,远程指导抢救的同时迅速赶往产房。面对1500ml的出血量,团队立即展开抢救,输血补液。当产妇出现失血性休克时,张永清果断启动多学科会诊,最终与阿煜梅主任协作完成手术,成功止住4000ml的致命出血,确保了母婴安全。

术后,张永清及时总结经验:“产后出血危及生命,关键要准确评估出血量、快速查明病因、及时组建多学科团队抢救,才能确保母婴安全。”

更令人动容的是9个月后两人的再次重逢。那一天,在德令哈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这位康复的产妇一眼便认出了他。那份来自她眼神中真挚的谢意让这位援青医生深深体会到高原人民的淳朴情怀。提及那一刻,张永清感慨说:“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自援青以来,在临床一线,张永清便以“生命守护者”的姿态扎根产科急危重症救治工作。抵达医院第2天起,他便主动申请加入产科夜班值班,直面各种急症挑战。

2024年3月成功处置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盘早剥病例,避免了子宫胎盘卒中;同年9月,紧急参与抢救一例孕20周重度胎盘早剥伴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孕妇;同年11月连续攻克宫内外复合妊娠大出血、子痫抽搐合并脑出血等凶险病例;2025年3月,又使反复子痫发作的孕29周孕妇转危为安……

当提起自己的援青目标,张永清说要“提高新生儿存活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减少手术并发症”。一年多来,他坚守科室,通过主刀完成的180余台各类妇产科手术和600余人次的专家门诊,不仅展现其精湛医术,更构建起高原孕产妇的生命防线。

秉持“授人以渔”理念,张永清对带教的3名产科医生达勒姐、王顺梅、解乾慧系统讲授手术适应证、操作技巧及术后管理,目前她们已基本能够独立完成二级剖宫产手术。此外,他累计组织妇产科相关学术讲座15场;以宫颈球囊引产技术为例,使该院产科从零到有,再到现在全员掌握,实现了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的转变。

“带出能独当一面的徒弟,比个人完成多少手术更重要。”张永清用这句话诠释了援青工作的真谛。当看到当地医生能独立处理危重病例时,他欣慰地表示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援建成果。

解乾慧这样评价她的师父:“生活中和蔼可亲,工作中是严谨认真。”她回忆道,一位来自都兰县的宫腔镜术后反复晕厥的患者虽已治愈出院,但张永清仍持续追踪其预后情况,甚至自费3000余元为其进行病因检测,最终找出病因。这种对疑难病例“追根究底”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了科室每一个医护人员。

“张主任在查房时结合具体病例,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融合。面对产科疑难并发症,他的口头禅‘没关系,我们团队都可以搞得定’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张主任是我们产科的‘定海神针’,有了他,我们更踏实了!”解乾慧说。

“援青既是光荣使命,更是责任担当。在海西的日子里,我既提升了专业技能,也深刻认识到高原妇幼健康工作的特殊意义。”跨越山海,张永清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誓言。

《青海日报》(2025年07月13日 第5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