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从湖北工业大学获悉,德国电视台将于下月播出《绿行万里:德国包豪斯的中国答案》,这部由中国国际电视台德语频道录制并播出的14分钟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一款名为INTELECTRA的新能源微出行运输车,讲述这款车的设计者、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德工业设计创新研究院负责人程文婷跨国开展产学研的故事。

程文婷及德方合伙人在展厅现场
历经三年设计 车辆获国际大奖
德国是汽车强国,在德国埃森红点设计博物馆5号展厅,是专门用于展示本届红点大奖的交通工具产品。在兰博基尼超跑、法拉利跑车等一众豪华车型中,INTELECTRA格外引人注目。它拥有着独特的模块化设计,粗壮的铝合金车架和高耸的塑料轮圈,看着轻巧,却可容纳六个欧式货箱,最高载重量可达650公斤。
今年7月,该车的设计一举获得2025年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大奖,这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奖项之一。
更可喜的是,目前,该车已在德国量产,有望成为创新性的城市交通运输替代方案。

2025年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大奖证书
8月初,程文婷向记者介绍,2022年,中德研发团队接到德国一家公司邀约,针对城市微出行货运,设计一款高效环保的车型。
这是一个需要整合多方资源的跨学科、跨国际整车研发项目,难度极大,但中德团队决定迎难而上。“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使用价值。”湖工大设计学院的特聘教授安德里亚斯·帕鹏富斯作为德方合伙人与技术指导,负责对产品设计的把控和全生命周期考量;程文婷等中方团队负责核心设计。
基于同一混合动力系统的平台,团队设计了100%可回收铝材,比传统货车减少60%碳排放。更巧妙的是,通过模块化部件和标准接口设计,使用户能够自由搭配电机和电池,实现“即插即用”,便于组装和后期维修。“就像拼乐高一样简单。”程文婷说,这一系统设计可以变形成多样化车型,满足不同需求。
经过10多轮市场调研和5轮减重优化,先后拿出近70版设计方案,团队最终完成研发。

新能源微出行运输车INTELECTRA
70次越洋会议,最终实现海外量产
今年4月,INTELECTRA正式在欧美市场销售,市场反响热烈。
程文婷回忆称,车辆整套组件与零部件的核心研发主要在中国完成,包括混合动力发动机研发、软硬件研发;从图纸到量产的过程充满挑战。2024年春节刚过,苏州工厂的首批样车就因轮轴偏差问题面临“退货危机”。通过70多次越洋视频会议,中德团队最终独创“校准棒质检法”,用特制金属棒贯穿四个轮轴孔确保绝对平行。如今每个出厂产品都需录制质检视频,“德国专家看到后连说了三个‘super’!”工厂项目负责人龚宏远介绍。
“三年内实现从图纸到量产,堪称业界典范。”帕彭福斯教授说。
通过这次合作,高品质产品征服了德国市场,中方企业积累了跨国贸易与生产经验,提升了管理水平。龚宏远说:“掌握核心技术和重要工艺后,我们在国内外市场更具竞争力。”
“学校产学研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成功的关键。”程文婷称,她在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攻读博士期间,该校实行的“双导师制”——由教授指导理论、企业导师指导实践,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这种理念对她影响深远。2019年,湖北工业大学进行科研体制创新,给予教师研发更大的自主权与分配权;在学校支持下,程文婷创立中德工业设计创新研究院,将“双导师制”理念付诸实践。研究院常年聘请国外专家讲课,通过工业设计驱动产业项目引入课堂与科研,目前已与德国数所高校及百利金、布乐美、哈啰出行等20多家中外企业开展合作,完成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6项。
“获奖是新的起点。”程文婷说,她正带领中德团队为德国DDG公司研发面向个人用户的三轮车产品,并开展针对中国和非洲市场的电动运输自行车研发工作。(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