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游客是否回来了”成为泰国旅游业的热门话题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清晰的趋势,而是一场情绪的摆荡:
一会儿感伤式地“喊人”,说游客都不见了、旅游业撑不下去了;
一会儿又兴奋地“报喜”,高调宣布热度回升,仿佛旧日繁华已在眼前。
看似矛盾,实则透露出泰国面对中国市场日渐分流时的焦虑与无力。
在这种宣传节奏的反复中,真正的关键被忽略了:
游客愿不愿回来,从来不是一句“回来吧”就能决定的。

泰媒:赴泰外国游客突破1300万!
中、韩、印市场逐步回暖

据泰媒5月20日报道,泰国旅游与体育部部长索拉翁透露,在刚刚过去的一周(5月12日至18日),赴泰旅游的主要外国客源市场——韩国、中国和印度——已出现明显回暖趋势。
尽管该周整体外国游客人数为464,531人,较前一周减少25,037人,环比下降5.11%,但日均仍有66,361名外国游客入境泰国。

数据显示,上周赴泰人数排名前五的国家依次为:
马来西亚(68,738人)、中国(62,569人)、印度(50,571人)、韩国(18,213人)和老挝(17,034人)。
其中,韩国、中国和印度的游客数量分别比前一周增长了10.47%、2.18%、和1.34%。
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和老挝游客则分别减少了20.08%和0.48%。

索拉翁指出,预计本周游客人数将有所增加,主要受益于国际航班数量持续增加、“2025泰国旅游体育年”推广活动的推进,以及更为便利的入境政策等多项利好措施。
统计数据显示,自2025年1月1日至5月18日,累计已有13,412,563名外国游客赴泰,带来旅游收入高达6,329.10亿泰铢。
按游客数量排名,前五大客源国分别为:
中国:1,829,439人
马来西亚:1,731,660人
俄罗斯:932,066人
印度:879,942人
韩国:637,553人
随着暑期和旅游旺季临近,泰国官方预计亚洲市场的游客增长将成为主要推动力,整体旅游人次有望进一步攀升。

“中国游客回来了”?
热情的喊话,掩盖不了真实的困境
在中国游客是否“回归泰国”的问题上,泰国的官方宣传似乎陷入了一种自我矛盾的节奏感。
一方面,媒体频频发出“哀嚎式”的呼声,表示“中国游客还没回来”“泰国旅游业等不起了”;
另一方面,一旦数据稍有起色,又立即高调宣布“中国游客回来了”,仿佛一切即将重回黄金年代。

这类反复无常、情绪化的宣传方式,既让人感到迷惑,也暴露出泰国旅游当局面对现实缺乏稳定战略节奏的焦虑。
究竟是游客真的回来了,还是希望他们回来?
是数字的短期起伏,还是趋势的结构性转向?
恐怕,答案并不取决于话语,而取决于市场本身。

从目前的数据看,中国游客的确正在回流,但“回来了”的幅度与过往不可同日而语。
截至5月中旬,累计入境的中国游客虽已突破180万人次,但与2019年同期的近1100万人仍相距遥远。

而另一方面,越南、马来西亚甚至菲律宾等邻国,则在悄然吸引着原本属于泰国的中国游客份额。
这些国家或许没有“泰国牌”的响亮,但它们提供了更有性价比的消费、更有新鲜感的目的地,以及最重要的——更少的争议与不安感。
在部分泰国社交媒体和个别媒体过度炒作“打击灰产”“中国游客问题化”的背景下,不少本应对泰国保持好感的游客,逐渐将目光移向更为“安静”的邻国。

更值得注意的是,泰国官方目前仍习惯性地使用“一周数据”或“单月数据”来佐证“中国热度回归”,试图制造“只差你没来”的集体心理。但这种阶段性、战术性数字宣传,并不能真正撬动中国市场的信任回流。
因为是否愿意回来,中国游客自己心里最清楚。
游客不是听着喊话就能被动感召的群体,他们意志自由,用钱包做出判断。真正的问题不在“有没有回来”,而在“回来之后还愿不愿再来”。

如果泰国旅游业不能在服务体验、安全保障、公共舆论和心理尊重等方面建立可持续的吸引力,仅靠一时的数字增长来维系自信,终究难以构筑长期的信任与流量。
泰国当然可以高兴一阵子,但若想高兴得久一点,可能就得先学会安静下来,认真问问自己:
我们究竟准备好了没有?
而不是一边喊“回来吧”,一边又在悄悄失去他们。

文:布周十面派、泰国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