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只有30天,打破近十年40天长伏惯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12:25:00    

小暑至,此时节,草木葱郁、荷香四溢。盛夏登场,三伏天也悄然临近。今年的三伏是“短版”模式,只有30天(7月20日至8月18日)。

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计30天。将打破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初伏: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2025年7月30日~8月8日(10天);

末伏:2025年8月9日~8月18日(10天);

今年三伏为何是30天?

三伏天的推算,依据的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初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

而初伏与末伏之间,便是中伏。

由于庚日的循环周期为10天,这使得初伏和末伏的时长固定为10天,中伏则可能是10天或20天,从而导致三伏天的总时长在30天到40天之间波动。

具体到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入伏的日子,是7月20日(庚寅日)。7月20日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

所以,2025年的初伏从7月20日开始,至7月29日结束。

中伏从初伏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即7月30日(庚子日)起,到8月8日结束,共10天。

立秋在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末伏便从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18日。末伏完全在立秋之后,形成“秋包伏”格局。

由此可见,2025年的三伏天属于 “短三伏”,共计30天。虽说时长较 “长三伏” 少了10天,但炎炎烈日下,暑热的威力可一点也不会打折。

三伏天如何养生?

养心护心

“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所以伏天养心显得尤其重要,尤其对于本身有心脏病的患者。

适当进食红色食物如红枣、红豆、樱桃等,可养心、温阳、助眠。

清热除湿

三伏天闷热潮湿,人体很容易被湿邪侵袭。平时可以多按摩足三里、承山穴,还可以选择背部拔罐及背脊两侧刮痧,都可以起到祛除湿邪、调和营卫之功效。

做法:

睡前用热水泡脚,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经络,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等作用,还能提高睡眠质量。

对于大部分人,伏天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就可以。

医务人员为小朋友贴“三伏贴”。新华社发(徐培钦 摄)

三伏天有哪些养生误区?

三伏天被很多年轻人视作“养生黄金期”。“养对了”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不对”可能会落下病根。下面这些三伏天养生误区你了解吗?

误区一:“夏练三伏”适合大量运动

人们经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季在公园、广场随处可见暴走的中老年人,虽大汗淋漓,仍坚持锻炼。

“三伏天”养生要以避暑为主,静以养心,多静少动。此时锻炼一定要避开高温,在阴凉的地方、凉爽的时间进行,宜做体操、散步、打太极等轻度运动,只要微微出汗就好了,不宜运动量过大。

误区二:每天大量喝绿豆汤

很多家庭一到夏季,家里顿顿离不开绿豆汤,不仅每天大量喝甚至当水喝。可是,绿豆汤寒凉,饮用过多易伤脾胃。

误区三:只防暑不防寒

对于很多夏季喜食冷饮、爱吹空调,喜欢贪凉的人来说,防寒更需注意。

经常待在空调房中,会导致不知冷热、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冒。颈椎对着空调吹,使颈背部肌肉受寒,可能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而且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切忌迅速、大口喝冰镇饮料,忽然过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冷食也易引起胃部不适,影响消化。

关键是不能太过贪凉,如果长时间一味贪图寒凉(冷饮、空调),势必会损害机体功能。

误区四:出汗后迫不及待洗冷水澡

人在大汗淋漓时,身上毛孔都处于张开状态,此时用偏凉的水冲澡,觉得很舒服,但是毛孔由于冷水的刺激会骤然收缩,使体内的热量散发不出去,可能导致中暑。

除此之外,洗冷水澡还会使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大量增加,同时也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综合因素下致使血压升高,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负荷不了,就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系统的危险事件,严重时可能有猝死风险。

而且,洗澡水过冷(25℃以下),还容易诱发胃肠道不适和关节疼痛等症状。

建议大家平时洗温水澡,具体水温以接近人体体温为宜,即35℃~37℃。

误区五:雨后凉爽去锻炼

夏季暴雨过后,往往比较凉爽,很多人选择在这个时候出门散步、锻炼,但是雨后出门锻炼反而会加重体内湿气。

夏季暴雨后,湿度随热气蒸发往上走,空气中的湿度其实会加重,雨后散步往往更易出现胸闷、头晕甚至恶心的症状,这就是湿热交杂引起的。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央视新闻、大象新闻、河南卫视、健康时报、CCTV生活圈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