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时节,在湟中群加,一个融合高原特色与高端服务的文旅项目成为行业标杆;在全省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里,村民们的“牛日子”有了奔头;苏青合办的“青海班”在高原古城悄然改变着学子们命运的河道……
来高原为什么?在高原干什么?离开时留下什么?在周鹏的办公室,十几摞成捆的A4纸,摆在门口的牙刷毛巾和散落在沙发一角的火腿肠,似乎比他临走时回忆起这些项目,更能回答这四载春秋的援青之路。
苦干实干让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走进湟中区西堡镇的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场,1500头膘肥体壮的荷斯坦黑白花奶牛在宽敞明亮、凉爽舒适的牛舍中悠闲进食,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清洗、消毒、安装挤奶设备……
不同于传统牧业,随着转盘式挤奶机一键启动,一头头奶牛依次走上机器,开始了每天的自动化挤奶。仅用10分钟,50头奶牛挤出的牛奶顺着管道流进奶罐里……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养殖是这里最大的特点。
聚焦“湟中所需”,发挥“栖霞所能”。当周鹏正式踏入湟中这片土地,第一个推动落地的产业合作项目就是建设全省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场。
2021年,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中,栖霞区因地制宜和湟中区共建了“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基地”,2023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经过多年发展,奶牛场发展步入黄金期,不仅壮大了西堡镇19个村的村集体经济,也让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有了好去处。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但前提是要有人才技术支撑,才能为产业兴旺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以院府合作、政企合作的方式,周鹏协作联系南京卫岗乳业专家团队援青驻场指导,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全自动挤奶设备、电子耳标等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使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70%。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供种养循环全链条技术指导,推广优良饲草品种,实现养殖废弃物零排放,为受援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手把手教技术,实打实抓产业。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周鹏的援青路上,始终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干担当、积极作为,因地制宜深化产业、智力援青。
“青货出青”让特色产品货丰价稳
发展的含金量要看群众的获得感。群众的获得感来源于农产品卖得出去,卖得了好价钱。
今年6月18日,苏青共建农产品南京老门东直营店开业暨公益认养启动仪式举办。“大美青海高原臻品”南京老门东直营店门口“苏青协作 宁宁牵手”的牌子引人注目。
“现在栖霞区政府食堂喝的酸奶等乳制品都是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场生产的,今年我们通过协作沟通,在南京夫子庙设置了湟中特色产品销售点,牛奶等各类湟中特产广泛进入南京大市场。”周鹏说,“青货出青”“青货进苏”一刻也等不得、慢不得、耽误不得。
为持续加大消费帮扶力度,研究制定《湟中区消费帮扶物流补贴方案》,四年累计实现销售额1.67亿元。目前,在南京建成消费帮扶产品体验店及专柜6家,现有36家青海供应商入驻,提供约300个单品,年销售额近1000万元。在江苏最大规模商超苏果超市设立4个专柜,进一步扩大青海农特产品影响力和销售能力。与南京市质检院深度合作,为银铜器、鹿产品、奶制品打造质量标准,提升品牌形象。
为“青货出青”的步伐越走越快,道路越走越宽,周鹏推动湟中区与栖霞区签署《青海特色产品消费帮扶框架协议》,成立“青海特色产品供销联盟”,形成“平台+企业”“输血+造血”新型消费帮扶路径。
积极打造战略合作农产品销售链,实现“东产西送、西产入东”,让各平台融合发展,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推动湟中区经济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这是周鹏坚持发展的含金量。
把群众冷暖期盼放在心头
三伏天,湟中区阳坡村里,叮叮叮、当当当的羊角锤敲打声,声响清脆。
多年前,阳坡村村民拥有银铜器制作鎏金技艺,但大家各干各的,单打独斗,形不成合力。为了突破传统手工业小作坊的瓶颈,周鹏和一起在湟中的援青干部想到了聚焦“区域+特色”优势的劳务合作促进增收致富的办法,积极打造“阳坡铜银器加工”“农家馍馍”等劳务品牌。
“‘阳坡银铜器加工’劳务品牌亮相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影响力不容小觑。”周鹏说,以劳务品牌为媒,搭建起栖霞、湟中劳务协作平台,采取“网络+招聘”方式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33场,1066家企业提供11621个工作岗位。
群众需求在哪里,周鹏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身为湟中区协作办主任,周鹏积极组织本地人员赴江苏务工,累计在东部结对省份就业的农村劳动力256人。东西协作项目和帮扶车间吸纳农村劳动力28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1人。湟中区5个东西部协作帮扶车间吸纳141名当地劳动力稳定就业,有效促进脱贫监测户就地就近就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记者手记:山海情深,东西部协作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相隔千里的两地紧密相连。当周鹏踏入湟中这片土地起,带资源、带人才、带资金是始终不变的韧心。四载春秋,栖霞的先进理念与技术,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湟中的山川与田野。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从现代化工厂到生态民宿景区,每一处都留下了东西部协作的足迹。在采访中,周鹏向记者说道,临别之际,看到孩子们在“青海班”里求知若渴,看到农民们在现代化大棚中收获满满,看到企业家们在东西部合作的平台上大展宏图,内心感慨这些不仅是经济的帮扶,更是心灵的交融,这段跨越山海的情谊,在他岁月的长河中将永远熠熠生辉。(记者 宁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