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汪结彬,是安徽望江县太慈镇白莲洲村的一名村干部,也是腾龙天翔家庭农场的当家人。请看,这是500多亩再生稻,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这份踏实与希望,正是中央惠农利农政策带来的真切回响。
2013年,我返乡投身农业,起步艰难,但“十四五”规划这几年,精准的政策扶持如同及时雨。作为一名“85后”新农人,我敏锐地抓住了机遇,选择推广再生稻——这种“种一次、收两季”的高效模式,契合“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
变化,实实在在地写在田垄间。过去种田靠天吃饭、人力苦撑。如今,乘着政策的东风,我有了底气升级农场。5年间,我投入600多万元,彻底改变了耕作面貌:沟渠硬化,水流精准;无人机翱翔天际,喷洒均匀高效;大型插秧机在田间穿梭,效率倍增。这些投入离不开政策托底,给了我们新农人创新的底气。我的农场不仅成了省级示范农场、省级生态农场,更成为带动乡亲的惠民农场。
我种的500多亩再生稻核心示范田稳产高效。更重要的是,我还能为周边85户种粮大户及小农户提供育插秧社会化服务,2025年服务面积达7000多亩。看着他们用新技术省心省力、收入增加,比自己丰收还高兴。我的农场还稳定吸纳了20多位本村及邻村乡亲就业。正在田埂边记录稻穗数的吴杳銮老汉就是其中一位。这位1951年出生的老党员、退伍军人、老村干,以前在工地做小工,年纪大了后在家门口我的农场找到了稳定工作,年收入也有2万多元。老吴叔常感慨:“结彬啊,现在种地不一样喽,以前看天,现在靠技术拼服务,心里有底!”这话比任何奖励都暖人。
变化也体现在“身份”上。过去农民只管埋头种粮,好米也愁卖。这些年,我开始琢磨品牌。2024年,农场自产的“腾龙天翔农业”牌再生米,荣获安徽省“皖美大米”优秀奖。看着新包装的米袋,我深有感触:“‘爱农村、懂农业、做农民’,把粮种好是根本,让好米卖出好价,乡亲们的腰包才能真正鼓起来,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走在村里,乡亲们眼神里投来信任与期待,他们愿意跟着我干,愿意尝试新技术。
夕阳西下,晚霞染金稻田。我发动农机,准备夜耕。引擎轰鸣中,我常想,“十四五”规划为乡村铺就了一条坚实的振兴大道。而我们这些新农人,就是路上的“赶车人”和“掌灯人”。乡村全面振兴这幅长卷,需要一笔一划,用智慧和汗水去描绘。方向对了,路走实了,这片希望的田野必将长出金色未来。
(讲述人:安徽望江县太慈镇白莲洲村党总支组织委员 汪结彬 经济日报记者 梁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