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重归蓝 湿地焕新颜——盘锦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00:05:00    

盘锦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翠绿芦苇随风摇曳,火红碱蓬铺展如毯。粼粼波光里,几只黑嘴鸥鸣叫着掠过水面。远处,优雅的丹顶鹤剪影正从苇梢滑过。而近岸清澈的水域里,一只斑海豹幼崽轻盈地滑入了辽河入海口的深蓝怀抱——这幅交织着色彩、生机与律动的画卷,正是盘锦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交出的生态答卷。

多年前,在辽河口西岸,艰苦卓绝的盘锦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悄然收笔,却持续释放着生态红利。这项行动是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确定的“2016中央海岛海域保护专项资金第一批扶持项目”,由原市海洋与渔业局启动实施,后划归市自然资源局全力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以系统思维编织生态网络,涵盖生态岛礁建设工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监测能力建设工程、滨海湿地植被种植工程、海岸整治修复与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和近岸构筑物清理与清淤疏浚整治工程六个子项目。预计通过整治行动修复岸线14.6公里,恢复滨海湿地面积5万亩。2020年年底,已完成全部施工的盘锦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实际整治岸线达15.77公里,恢复湿地面积更扩展至5.37万亩。

整治行动不仅超额完成修复任务,更让这片曾面临生态挑战的海岸线重焕新生。站在修复后的辽河口海岸,曾经因侵蚀或人为干扰而“伤痕累累”的景象已不复存在。疏浚清淤打通了阻滞的水流,湿地水文动力如血脉般重新畅通。经过生态修复,湿地植被不断丰富,湿地中央补植的芦苇已长至一人多高,与原生植被浑然一体。一度稀疏的碱蓬滩涂已恢复为茂密的“红地毯”,有效吸附污染物、减缓风浪侵蚀。

修复带来的不仅是外在景观的蝶变,还有湿地内在生命力的强劲复苏。潮间带湿地恢复了强大的“生态之肾”功能——纳污净化、调节水文、滋养万物。工程也成功缝合了辽河口曾破碎化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显著提升了区域地貌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环境监测数据显示,辽河口滨海湿地重要珍稀物种种群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黑嘴鸥繁殖种群由1991年的1200只增至如今的1万余只,丹顶鹤越冬种群从2014年的5只增至2024年的187只。今年春天,洄游的斑海豹数量达364只,较2021年翻了一番。更让人欣喜的是,部分斑海豹打破洄游习性,选择在辽河入海口“定居”,成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

盘锦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成功实践,不仅重塑了辽河口壮美的滨海生态景观,恢复了辽河口渔场生境,其强大的蓄水调洪、净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更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筑牢了绿色根基。同时,盘锦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从未止步:通过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新增自然岸线15.77公里,8.59万亩养殖滩涂恢复为湿地;打造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54.72%;通过实施“山水项目”即辽河流域(浑太水系)下游盘锦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修复湿地232公顷、河道24公里、岸堤64.29公里,油田井场退出146口。协同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持续改善,“湿地三宝”等一批重要珍稀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盘锦辽河口湿地北部区域生态恢复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盘锦市强化湿地保护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美丽家园》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湿地与山水林田湖草之间的良性生态循环得以实现,构建起生物和谐共生的家园。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以蓝色海湾整治成果为基础,盘锦市海洋生态修复保护项目正在接续实施。在这片持续被守护与修复的海岸线上,碧波将更澄澈、滩涂更丰饶,人与海洋生灵共享的蔚蓝色家园必将绽放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盘锦发布)

相关文章